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之行第一天,来到了位于粤东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
享有“岭海名邦”美誉的潮州,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这里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其中的粤绣(潮绣)、抽纱(潮州抽纱)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绣 (潮绣)

潮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据唐代杜阳杂编记载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名绣“粤绣”的主要流派。潮绣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而异于其它绣种,潮绣工艺针法多达200多种,全部用手工绣制,在中国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潮绣世家
潮绣有绒绣、金银线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四大类;构图均衡饱满,画面物象浮凸似雕,色彩富丽堂皇、晶莹瑰丽、金熠生辉,产品享誉海内外。清末潮州 “二十四位刺绣(潮绣)状元”创作的二针龙鳞绣“郭子仪拜寿”参加南京赛会夺得金牌;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赛会、1923年的伦敦万国赛会上,潮绣参赛作品均夺得金奖。1982年潮绣厂创作的潮绣精品“九龙屏风”、“吹啸引凤”、等一批精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产品为国家故宫等博物馆所收藏。2006年,潮绣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潮绣,独具装饰艺术的特色,被誉为刺绣中的珍品。它以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线平整光亮,纹理清晰,金绒垫绣立体感强,富丽堂皇的风格,在国内外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占有独特的地位。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技艺独异于其它绣法,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人所瞩目。
原辅材料上,采用各种上等的丝绸、缎、金、银、绒绣、绒线和棉絮、纸丁等。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精工巧做,形成了丰富多彩在通用中变化多姿的绣、钉、垫、贴、拼、缀六大技法。它在绣面上根据题材和物象而施技,以绣、钉为通用,而垫、拼则主要用于高精品、金银线褂裙和佛庙堂的刺绣品中。

潮绣在艺术处理上,既与其它刺绣有共同之处,又以其自有的题材,独具装饰艺术的特色和鲜明的色彩,粗犷有力的针法,水路清晰与其它刺绣有明显区别,其主要的艺术特点有:题材广泛、构图饱满、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对比强烈。
潮绣在技艺的运用和处理上,更是与其它刺绣不同,它在绣法、技法、针法上运用自如,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提高、千姿万化,形成了独特的技艺方法。绣法多样,独有一格。一般绣种,通常是线绣、绒绣两大类,而潮绣在绣法上却有钉金垫浮绣、金银绒混合绣、绒绣、线绣四大类。技法多变,丰富多彩,刺绣技法不拘一格。针法多种,又有独创。潮绣的针法众多,这主要是除了一般的绒绣、线绣之外,又有它独特的钉金垫浮绣、金银绒混合绣。

栩栩如生的金龙鱼
潮绣虽古老悠久,但活力依旧,新时代更是焕发不一样的独具魅力。
2006年,潮绣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拓展:广东时装周非遗大秀上的潮绣#
潮绣(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抽纱 (潮州抽纱)

抽纱是广泛流行于潮汕平原城乡的民间绣类工艺。古来当地妇女就有在纺织物品上拮(抽)纱、刺绣和用纱线编织纹样饰品的传统,19世纪中叶汕头开埠通商后,潮汕抽纱开始融入西方的图案纹样及刺绣、编织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中西结合、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绣类品种。

潮汕抽纱工艺需用纹样设计与整稿工具、针刷花稿工具和针具、剪具、尺具、型具、规具,材料有棉、麻、纱、丝及玻璃纱等布料和各类纱线、绣线,使用时因布料和图案纹样的不同,在绣线粗细、排针疏密、牢固度及平整度上均有严格规定。
潮汕抽纱早期手法单一,仅是根据图案设计,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再加以连缀而显现透空的装饰花纹,后发展了多种技艺手法,形成绣类、抽通类、编织类、补布类、拼接类共五大种类。
每个种类又有多种不同的针法,已知的计有240多种。不同的技法针法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抽通类晶莹通透,绣类或华丽或淡雅或抽象,编织类或粗犷或华贵或雅致,补布类质朴厚实,拼接类典雅清逸。

潮汕抽纱多以花卉、草纹为题材,图案纹样构成以点、线、面的巧妙结合,用连续、对称等技法进行布局,在独立造型或适合造型上形成了浮沉有序、虚实相映和清朴实致的构图特点。
其成品兼具实用和欣赏功能,多为台布、手巾、枕套、靠垫、盘垫、挂屏、绣衣等家庭日用品和装饰品。最具特色的是重工玻璃纱绣花台布和重工法丝手巾,图案纹样结构严谨,浮沉处理千变万化,绣制技艺巧夺天工,被公认为“中国抽纱艺术的两大瑰宝”。其中玻璃纱绣花台布《双凤朝牡丹》,曾在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2014年11月,潮州抽纱、汕头抽纱双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拓展:广东时装周非遗大秀上的抽纱#
抽纱(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来源: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