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020胡润百富榜》发布,据不完全统计,宁波上榜富豪再创新高,今年一举突破60人大关。丁磊以2200亿财富排在第8,排名和去年相同;申洲针织掌门人马建荣仍然是居住在宁波最有钱的人,家族财富达到700亿排名第50位;沈国军家族以560亿财富排在第74位;公牛集团的阮立平、阮学平以相同的450亿财富,双双挤进前100,排名96位。这次《2020华润百富榜》显示,纺织、服装行业共有51人(家族)上榜。其中,更有多家企业不止一位富豪上榜!一改人们的刻板印象中,服饰行业总是给人劳动密集、利润稀薄、“8亿件衬衫换不回一架飞机”的印象。申洲针织从1988年走到现在,从最初贷款艰难到市值超千亿离不开两代“掌舵手”的前瞻性眼光。那么我们久一起来看看申洲针织是如何做到10年市值涨幅超100倍成为服装界的神话的。马宝兴是现任申洲集团董事长马建荣的父亲,曾任上海针织二十厂技术副厂长兼余杭临平针织厂副厂长,因为后来担任过申洲集团总经理、董事长,现在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马董。1990年,受北仑区政府之托,马宝兴举家迁往宁波,全力投入纺织厂的开局建设。年仅25岁的马建荣也在那时跟随父亲进入了纺织厂的针织和编织部门。可刚一进厂,马宝兴就发现,现实的问题和困难远比想象得多,局面非常复杂。
当时整个行业萧条,市场前景难以预测,更重要的是,这个刚建成的工厂什么都没有,没钱、没人、没技术,更别提订单了,这一度令马宝兴相当发愁。但他很快调整心态,开始采取“各个击破”。
首先是资金。虽说申洲是三方投资组建,可其实各方资金并没有全部到位,不但如此,公司在建设时还有欠债,算上生产启动资金,缺口共达300万左右。为补齐缺口,马宝兴在全市奔走找融资,期间碰了不少壁、触了不少“霉头”,想尽办法,最终分多次凑足了钱,还清了债。再者是技术问题,当时马宝兴便依托上海针织二十厂的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将上海厂里有经验的老师傅请到宁波来培训工人和干部。解决了启动资金和技术问题后,马宝兴又开始思考开拓市场的事。在当时,中国纺织品出口主要通过外贸公司,产品品质比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马宝兴放长了眼光,明确了公司定位:不做太低端太便宜的产品,因为这会影响到公司未来发展,一旦定位低端市场,公司就很难再寻求突破。
申洲日后能迎来稳定而蓬勃的发展,这不免与老马董 “中高端”路线的确立,以及马建荣对这个路线的坚持与发展有关。早年间,马宝兴曾在日本接受过培训,所以他第一时间就把目光投向了较为熟悉的日本市场。在日本市场,日本婴儿制衣对纱线的用量要求不高,但对面料、甲醛残留和染色要求很高,远超行业标准。当然一件婴儿衣服价格也不低,当时一件成人衬衫卖1.2美元,一件婴儿成衣要卖到1.5美元。瞄准这个机会后,申洲针织几乎“从零起步”开始一点点开拓日本市场。
尽管铆足了劲,但征战日本市场的路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马建荣曾回忆说起,1992年3月,他去日本拜访客户,在吸烟室喝茶时,这个公司的一个部长走了进来,礼貌地询问为什么这批申洲的产品水一冲,颜色就会褪下来。他当时就懵了,一心想着如何回去解决这个问题,后来问题解决了,这批不合格的衣服也烧掉了。一开始在市场上选择日本给申洲带来了脱胎换骨般的痛苦,但为它送去了“苦尽甘来”的甜头。申洲起步不久就引进了日本先进的企业管理,从生产到卫生,一切都很讲究。这之后,从当初100多人的小厂发展到现在几万人的现代化生产车间,申洲始终保持着井然的生产秩序。
严谨的管理加上对品质的严格把控,申洲从1992年就开始盈利,到了1995年,申洲在业内已小有名气,这一切都为它后来斩获国际大客户奠定了夯实的基础。1997年对于申洲针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发生了很多大事。其中最有重要的就是开始寻求转型升级,拿下首个国际客户优衣库,以及公司最初的三方股东决定逐步将股份转卖给马宝兴一家。
申洲拿下的第一个持续合作至今的国际大客户,也是在1997年,它就是优衣库。那是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当时还处于成长期的优衣库向申洲下了一个35万件的生产订单,这着实是笔好生意,但条件却有些苛刻——必须在20天内完工。
这对于今天的申洲国际来说是“小菜一碟”,但在当时却意味着自创立以来的最大挑战。能否按期完工,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经过反复衡量,最终申洲大胆选择了迎难而上,通过加班加点不断赶工,最终如期完成约定,一举赢得了企业信誉和长期合作的机会。如今,申洲已成为优衣库供应链上的最大供应商。2.马建荣正式接管申洲
就在这一年,32岁的马建荣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申洲,成为“二代接班人”。马建荣13岁便追随父亲投身纺织业,从做小学徒开始算起,他扎根于这个行业已有近20年,可谓积淀深厚,而他进入申洲公司也达7年之久,是名副其实的“开山元老”之一,一路从针织和编织部门的经理做到了老总的位置。
3.开始寻求转型升级,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此外,从1997年开始,申洲还开始了一个重要尝试。
在1997年之前,绝大多数代工企业从事的都是OEM(原始设备制造商)生产,申洲也不例外。所谓OEM,就是代工企业只专注于生产制造,对于其他设计、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无权过问”。
这种模式下,绝大部分的价值都掌握在了客户方,也就是品牌商的手中,他们掌握着最关键的核心技术、设计与开发,控制着销售渠道。因此代工企业十分被动,产品附加值小,议价能力低,利润自然相当微薄。
面对这种状况,申洲国际开始尝试向产业链的上一层,也就是面料领域延伸,主动承担起针织服装供应链内的各种服务,试图从纯粹的OEM逐步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模式转型,以寻求突破。
(所谓ODM,就是比OEM多了一个设计环节,从设计到生产都由代工企业自行完成,产品成型后,品牌方直接贴牌买走。)
就是这个设计环节,它让代工厂家有了产品的知识产权,由此也形成了一定话语权,厂家与品牌商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执行者,而是合作者。
申洲的ODM模式主要体现在面料生产环节,成衣生产环节则仍为OEM模式。也就是说,它会根据客户对功能性和设计的要求,研发制作相应面料并生产成衣,所生产的面料都是自行设计,仅供内部使用。
经过多年发展,申洲的业务现已覆盖了产业链的中下游,可提供包括面料、染整、印绣、裁剪、缝纫、包装和物流在内的多种服务,形成了业内少有的纵向垂直一体化的“较全”产业链模式。股权转让后,为了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马建荣便开始了一连串的硬核动作,彻底拉大了申洲与其他对手的领先优势。申洲在2000年之前,公司90%的利润都投入到技术改造里。2005年,公司上市之后,依然没有停下技术投入的脚步。上市融资的9亿多港币,全部用来升级设备。 从2007到2017这10年,公司每年的资本支出比例占到当年净利润的40%以上,十年间,资本支出接近95亿,这些钱大部分都投入到设备和技术改造中。 截至到2017年,申洲共计拥有专利188项,其中91项是产品面料研发,97项属于技术改进和设备研发。将资金投入设备和技术升级在现在看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当时马建荣的这一系列行为却并不得到业内人的理解。直到劳动力越来越贵、自动化升级日益迫切、环保要求不断趋严(面料行业是重污染的)的今天,人们才清晰地意识到,当初申洲的大投入是多么的明智。
当然当年的申洲在技术设备升级和研发创新的推动下,生产效率也提升不少。例如,一个数百万件的订单从接单到交货,需要多久?申洲国际的答案是15天。“我们的接单和交付全部通过网络进行,没有别的渠道。15天交付产品,这是一条非常高效的产业链,从织布到制衣和印染,所有环节都是标准化生产,不允许有半点差池。”这源于申洲国际采取纵向一体化整合模式,将所有生产工序都集中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减少了时间和物流成本,降低了单位固定生产成本,使得生产更加灵活。同时,对于合作的大品牌比如耐克、阿迪、优衣库等,申洲国际还分别建立了专用工厂,能一站式完成从面料研发、设计、打样及生产等所有环节。这种“拎包入住”式的代工方式国内领先,阿迪、耐克等品牌还直接将设计中心搬到了申洲国际的厂区,设计与制作紧密结合。品牌设计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申洲国际在几小时内就能修改完成,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前导时间和新品投放市场的周期。二是研发合成面料,并通过Flyknit赢得耐克的信任,为再后来拿下阿迪达斯和彪马做了铺垫。中国厂商的传统优势是各种棉花和丝质面料,很少有机会为顶级运动品牌做合成面料。但正是因为Flyknit的研发难度太大,耐克原有的合作方裕元集团搞不定,耐克才报着尝试的态度找到申洲。没想到申洲在编织和面料软化上做得非常好,直接从包里拿出一双金色的Flynit跑鞋把耐克惊呆了,自此升级为耐克的全球战略供应商,到今天耐克全球18%的OEM订单都来自于申洲。前面文章中写到面料生产是申洲的ODM模式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对于申洲来言,面料研发一体化能带来高净利润率。因为面料这东西,不像机器那么容易模仿,拿回来拆掉研究一下就能看出个大概,它涉及到各个成分的占比、染色、温度酸碱,很多化学过程在里面外人看不出来。早在2005年,柬埔寨成衣工厂成为申洲海外布局第一厂,并于2007年在柬埔寨配备印花、绣花生产工序。在“一带一路”倡议下,2012年申洲在越南投建面料工厂,面料工厂首期项目在2014年投产;2015年越南成衣制造工厂一期和面料工厂二期基本建设完成,公司的海外基地也初步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生产模式。2017年申洲的越南特种面料项目投产,公司在越南地区的面料产量达到每天220吨。2018年,申洲在柬埔寨和越南新建成衣工厂。至此,申洲的生产基地已经从最初的宁波扩展到了安徽安庆、浙江衢州,以及柬埔寨和越南地区,国际员工(柬埔寨、越南)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至此,申洲国际在越南和柬埔寨的产能基地等方面的战略布局都已逐渐成型。为什么申洲能够甩同行几条街、成为这个代加工产业市场的独角兽呢?第三,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开启传统行业的广阔未来。从80年代的小工厂到如今中国最大的服饰制造商,申洲走过了近三十年。三十年来服饰市场盛衰交替,变幻无常,然而这家公司却在沉默中倔壮成长,稳健升值。然而对此,马建荣接受央视采访时,这样说道:“我是一个笨人,所以我只做从一根棉线到一件衣服这样一件事情,但我相信凭借我们申洲8万多人的团队,我们就能做好服饰纺织这个事情”。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