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纺织产业特点
体量大,呈“梯队式”分布
纯棉纱产量全国领先。2019 年,山东省纱线产量353.4 万吨,在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后,首次排名第三,仅次于福建省的569.2 万吨和江苏的360.7 万吨。从纱线成分看,2018 年,山东省纯棉纱产量为296.9 万吨,仅次于河南省的299.3 万吨,远超其他省份,排名全国第二位(图 1)。
图 1 2019年各省市棉纱产量排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纺织产业呈“梯队式”分布。2018年,山东纺织产业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72.8 亿元,16 地市均有分布。整体看,呈现“梯队式”现象。其中500 亿元以上为第一梯队,有滨州、潍坊、聊城、菏泽、德州5 市;180~500 亿元为第二梯队,有东营、泰安、济宁、临沂、淄博5市;180 亿元以下为第三梯队,有枣庄、济南、青岛、威海、烟台、日照6 市(图2)。
图2 2018年山东各地市纺织产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龙头企业数量众多
2019 年5 月,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正式发布“2018 年中国棉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山东共有23 家企业入选,排名全国第一位(图3)。其中棉纺织收入排行榜前十企业中,山东5 家入选;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等细分产业也涌现出一批业内知名企业,他们均为全国知名企业,在产品创新、生产管理、智能制造、工艺技术、细分市场等方面,形成良好的核心竞争能力(表1)。
图3 2018年中国棉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区域产业有特色
棉纺织产业区域特色显现
在综合成本持续上涨、新疆和东南亚中低支纯棉纱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山东棉纺织产业主动寻求改变,已形成明显的区域特点。比如德州、枣庄、济南、泰安以多纤混纺纱线为主打产品,东营、淄博以高支纯棉纱线为产品特色,滨州、聊城、菏泽、济宁以中低支纯棉纱线为主打产品(表2)。
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产业布局集中
毛纺织产业69.5% 的收入分布在菏泽、德州和泰安3 市,其中菏泽占全省收入40.6%,主要分布在曹县;德州和泰安拥有禹城区和西张庄镇两个集聚地,禹城区为中国半精纺毛纱名城,西张庄镇以“泰山多彩毛呢小镇”获评国家首批特色小镇。麻纺织产业80.2%的收入分布在泰安和烟台,其中泰安占全省收入54.6%,拥有洲际泰、金飞虹等代表企业。丝绢纺织产业71.2% 的收入分布在潍坊、淄博、烟台、菏泽4 市,其中潍坊和淄博2 市占46.2%,昌邑裕华丝绸、淄博大染坊是代表企业。
受新疆和东南亚纯棉纱冲击明显
凭借更低的生产成本,新疆中低支纯棉纱冲击中国内地市场。得益于电价低、就业补贴、运输补贴等优惠政策,新疆(含兵团)纺锭规模从2014 年的700 万锭快速增长到2018 年的1,800 万锭(含气流纺、涡流纺);新疆生产的纱线平均每吨成本较内地低约1,000~1,500 元。由于石河子、阿克苏、阿拉尔、库尔勒等集合了全疆80% 以上的纺纱产能的产品以30S 以下的纯棉纱为主,以及新疆纱线市场集中在中国东部,新疆中低支纯棉纱对内地棉纺企业形成巨大冲击。
东南亚进口棉纱对中国内地市场的冲击范围加大。2018 年,我国棉纱进口206.9 万吨,同比增长4.4%,自2015 年后保持连续增长态势(图4)。从进口来源国看,越南、印度、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国棉纱的主要进口国。从纱线支数看,进口纱线以中低支纱线为主,但有向中高支扩展的趋势。
图4 2014-2018年,中国进口棉纱情况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呈负增长态势
2018 年山东省纺织产业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72.8 亿元,同比减少21.6%,2014-2018 年间的年均降幅达6.4%,呈负增长态势(图5)。
图5 2014-2018 年山东省纺织产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利润率水平低且下降趋势明显
山东纺织产业的利润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下降趋势明显。相较于全国,山东纺织产业利润率和全国水平差距愈发增大,从2014 年高于全国产业0.2个百分点,到2018 年低于全国产业1.3个百分点,盈利能力下滑明显(图6)。由于毛、麻及丝绢纺织等细分产业的利润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图7),因此可以说,新疆和东南亚纱线冲击造成山东纺织产业利润率水平快速下降。
图6 2014-2018年 山东纺织产业和全国纺织产业利润率比较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
图7 2018年山东纺织产业各细分行业的利润率与全国水平比较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
山东纺织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实施“产品创新”,发展多纤混纺
山东纯棉纱产量占全省纱线产量的比例高达84.0%。得益于各级产业政策支持和更有优势的要素成本,新疆和东南亚中低支纯棉纱对山东纺织企业冲击巨大。
为规避新疆和东南亚中低支纯棉纱线的冲击,山东应引导棉纺织企业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与上游化纤、丝绸、羊毛,下游印染、服装及家纺等企业加强联系,形成产业链技术开发联盟,加大满足市场需求的多纤混纺纱线、多组分机织坯布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并加以产业化实施,以“产品创新”为手段,有效规避新疆和东南亚地区中低支纯棉纱同质化无序竞争的风险,提升产品附加值水平,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加快“智能改造”,增强竞争能力
对新疆和山东两地生产40S 纯棉纱进行生产成本比较,新疆当前已取消“使用新疆棉花补贴”,原料成本相同;新疆享有电价补贴,和山东相比,优势明显。两地当前的工人工资相差不大,但新疆纺纱产业装备水平高,万锭用工少;两地纺纱产业都以中国东部为目标市场,产品售价相同(表3)。可以看出,减少用工,提高万锭用工水平,是山东纺织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最主要途径。
鼓励企业采用清梳联、粗细联、细络联、粗细络联等连续化生产装备,采用带自动落纱的细纱长车、全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自动穿经机等先进装备,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减少用工。同时,积极引进纺织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以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生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借鉴行业智能制造的先进经验,南山、如意、洲际泰、大染坊等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化生产线建设,提升毛、麻、丝绢纺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重视原料掌控,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山东是纺织大省,对优质棉花需求量大;优质棉花是高品质纱线产品生产的重要资源;随着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新疆棉花的就地转化率提高。为此,山东应下大力鼓励和支持本地优质棉花的种植和加工。
鼓励优质棉花种植
首先,应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整合棉花种植土地资源,为实现现代优质棉农业化大生产创造条件;其次,科学培育优质棉种,强化棉田种植与田间管理,探索一套高品质棉花种植生产的经验,解决当前地产棉花质量差且参差不齐的问题;再次,借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先进经验,尝试推广机采棉,减少甚至杜绝“三丝”问题;最后,强化棉花加工工艺,积极探索与用棉企业合作加工的生产道路,在保障原料质量的同时,从原料源头保障企业高品质产品的生产需求。
“走出去”寻求原料资源
棉花、羊毛、麻、蚕茧是纺织行业的重要原料,原料成本一般占据生产成本的70% 以上。当前,如意集团在新疆承包棉田和收购轧花厂,在澳大利亚建设棉田和超细羊基因技术养殖基地;恒丰集团在新疆收购轧花厂;南山集团在澳大利亚建立羊毛基地;汉泰大麻在乳山周边种植汉麻;大染坊在广西上林、蒙山分别设立参控股子公司。众多业内知名龙头企业均建立了原料基地,有效的掌控了原料资源。
在国内外棉花价差依旧存在、国内羊毛减产、纺织整体利润率较低、其他成本不断上升等不利因素制约下,掌握优质、低价的原料资源就尤显重要。
为此,山东现有大型企业应积极向山东如意、无锡二棉、安徽华茂、雅戈尔等国内知名纺织企业学习,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新疆、广西、澳大利亚等国内外地区建设原料基地,和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开展深度合作,掌控宝贵原料资源,从产业链源头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夯实山东纺织产业的竞争实力。
开拓新兴市场,东南亚国家为重点关注地
由于“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中国纺织产业加快了产能“走出去”的速度,目前区域结构调整正在由服装产业向纺织品产业快速延伸。从近两年中国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趋势来看,呈现出中国服装产能已基本完成向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中国纺织品对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出口的快速增长的趋势。
纺织品是服装产业的“原料”,当前服装产能向东南亚、南亚地区转移已取得显著效果,必然导致当地纺织品需求的大幅增加。未来几年内,山东纺织企业应大力开拓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建议山东省级各地市政府可组织出口型企业以及有意向经营外贸业务的纺织企业,以抱团的形式赴东南亚考察市场,和当地服装等下游企业进行直接对接,巩固并扩大“山东纺织”的知名度。
(作者单位: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