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任何一个繁华商圈,还能坚守的国货服装,真的不多了。“中国是最大的时尚消费国,也是最大生产国,但却没有什么时尚话语权。一说大牌,在大家嘴边的都是国外品牌。”中国“时尚女魔头”洪晃一语道破中国服装业的怪现状,“这在哪个国家都是不正常的,都是这个国家的从业人员要去改变的。”中国服装业增速已连续五年下滑,国产品牌更是集体走下坡路。疫情冲击下,2020年我国服装业营收预计蒸发2000亿元,颓势加剧。要么在大浪淘沙中惨遭淘汰:80后记忆中的美特斯邦威、以纯、真维斯、佐丹奴、七匹狼等老品牌纷纷陨落。美特斯邦威连年巨亏,抛售资产求生,拉夏贝尔也重复着相似的命运。真维斯更是进入破产清算。贵人鸟曾为“A股体育品牌第一股”,创始人林天福已被限制消费。杉杉股份转型生产新能源锂电池,2020年彻底抛售了服装业务。雅戈尔董事长李如成曾语出惊人,“什么主业不主业的,赚钱就是我的主业。”朗姿股份2011年上市后,业绩逐年下滑,2016年,其转型医美,很快站上风口,股价暴涨。美特斯邦威、拉夏贝尔、茵曼、报喜鸟、七匹狼等皆是因多品牌扩张,而陷入滑铁卢。要么安于现状,专注小众、个性化市场,缺失成长为巨头的基因。无论是高端女装,还是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品牌,都偏安一隅,很容易受到潮水变化的扰动。看似百花齐放,实际上没几个能打的。中国服装市场海量多元、瞬息万变,在这片红海,企业长期获胜的诀窍不在于低成本的大规模复制,而有赖于经过时间验证的品牌故事、辨识度高的品牌调性以及充满创意的设计。服装产业是一个上下游一体的复杂链条,环环相扣。透过表面的繁荣,从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乃至人才团队、供应链、企业治理等方方面面来考量,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在硬实力方面,中国自主品牌设计研发能力弱;对市场不敏感,产销分离,导致很容易触碰高库存的暗礁;企业管理层热衷于赚快钱,不够专注。在软实力时尚文化方面,国际资本掌控着中国时尚市场的话语权。“2005年后,中国的时尚舆论就被海外媒体紧紧控制着,而这些海外媒体与海外快时尚公司总部合作密切,导致中国服装品牌和本土杂志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洪晃表示,这也是为什么当“新疆棉”类似的事情发生,中国时尚舆论集体失声的原因。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国内服装消费市场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国货越来越受到Z世代欢迎。他们不再盲目崇洋媚外,而青睐优质国货,推动国产快时尚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
文化自信的树立和海外市场接纳度的提高,促使中国品牌奋起直追,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出海机遇。借势乘风破浪的品牌有李宁、安踏、波司登、太平鸟男装等。它们登上国际时装周,与设计大咖合作、推出IP联名款等,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Lily、波司登、EP雅莹、SheIn这些品牌都逐渐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细分化的中国品牌,将越来越有机会。水大鱼大,未来10年,随着我们体制与法律的健全,相信时尚产业每个细分产业都有机会诞生国际性的国产品牌。
现在完美日记线下店,通过类似扫码送化妆棉地方式,加用户的个人微信。一旦加了你好友,并且兵团化管理,这个触点,就是无限次。 所以,对完美日记来说,开店的核心,也许不是卖东西。卖东西也重要,但也许主要覆盖成本就好。对完美日记来说,开店的核心,可能是加微信。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是加微信,就是用一次触点,换无限触点。 新零售,不是回到线下,而是回到线下后,把人拉回线上。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新零售?到底什么是新零售?到哪里去找新零售?
线上想回到线下,线下想回到线上。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新零售都是在研究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提高零售的效率。蹲下身子,看看周围,到处都是新零售的种子,绿芽,和开出来的花。
未来20年,产业互联网,重构新格局!
文章来源:未然时尚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