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者林立的中国服装产业,曹县最近凭汉服抢占 C 位,现象背后最本质的逻辑是:国风国潮的崛起,以及 Z 世代消费市场钟爱精神消费品。而这两点背后都基于一点:文化自信为时尚产业带来旷世红利。
在鲁西南一隅的一个县城,汉服全网销量占比35%,全网电商店铺6万家,火遍全网的“曹县梗”背后,其2020年的生产总值达到了463.82亿,是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的典型性代表。曹县汉服产业链涉及2000多家企业,其中600多家从事原创汉服加工,他们合力撑起了“中国最大的汉服基地”。
“新一线城市”、“媲美”北上广、“宇宙中心”……这些“曹县梗”被“玩坏”了的时候,县长梁惠民说: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调侃的,都欢迎大家来曹县走一走。去曹县政府官网看一看,曹县的“城市名片”自 2019 年的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泡桐加工之乡、杨木加工之乡、柳编之乡、举重之乡、食品工业百强县、中国人力资源第一县之外,最近的更新是在今年 3 月:木艺之都,中国最大的网销木制品产业集群。而现在,曹县在中国服装产业占一席之地,因为汉服和汉服周边产业链——作为中国最大的演出服生产基地,拥有汉服产业链商家 2000 多家,1.8 万淘宝店,每年承包淘宝平台 70% 的演出服,甚至原创汉服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的 1/3。在完整的产业链之下,曹县这次出圈的原因显得非常不重要——一个名叫“大硕”的短视频网红博主以山东口音口头禅式的喊麦,由此引发一众网友共创,于是“曹县梗”遍布全网。但比起好事者将曹县的人口、GDP 等多方要素与伦敦、纽约、东京、上海等大都市作比,我们更想将之于中国的服装产业集群作对比,和杭州、广州以及成都等城市争夺中国汉服市场的版图的曹县,仅六一儿童节就可以实现汉服销售额可达 4.5 个亿的“龙头县”,全年汉服销售额达 19 亿。这是什么样的概念?中国最大的鞋履之城晋江,同样是县城,2020 的年鞋履远销 80 多个国家,总产值超过 200 亿元。与品牌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国本土时尚企业比,曹县汉服销售额更不足称之为器。比如,羽绒服龙头波司登公布的 2020/21 财年中期业绩公告中,截止至 9 月 30 日收入 46.61 亿;中国体育第一品牌安踏 2020 的营收是 355.12 亿元;数字化转型中的黑马太平鸟 2021 第一季度营业收入是 26.70 亿元……但目前的曹县,尚未有一家企业创建知名汉服品牌。由此可见,缺乏规模以上企业,以小作坊为主的曹县除了有一定程度上的集群化,尚未有不可挑战的护城河,距离产业天花板仍有很远的距离和很大的空间;而汉服市场对于规上企业而言,正处于红利窗口期。早在 10 年前,曹县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只是,彼时还不是服装尤其是汉服的天下。2012 年,不断引进重点项目的曹县,初具产业化规模的是橡胶产业集群——年产 100 亿只塑胶手套、年产 600 万套轮之后,又实现年产 2000 万套半钢丝子午胎,再然后是年产 50 万套工程轮胎、年产 500 万套轮毂、年产十万吨轮胎钢丝,从橡胶开始的完整产业链让这座小县城感受到了集群化的“魔力”。要知道,在此之前,曹县是一个典型的劳动人口输出的县城。在 2000 年之前,曹县还是一个“非遗小镇”,被誉为“中国木艺之都”,但是非遗并没有为当时的曹县带来经济收益。2005 年的曹县人口输出高达 20 万,劳务收入达到 17 亿元,占曹县 GDP 总量的 30%。那时,曹县每 500 到 600 名适龄劳动力中,留在当地的只有 4 至 5 人。留下的人多靠自然资源过活,因为盛产适合做棺材的桐树,所以拿下了日本 90% 的棺材业务;因为菏泽是山东甚至全国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以做与棺材配套的寿衣产业。而寿衣的本质是服装设计、打版、缝纫、加工。当影视文化催生演出服市场的时候,曹县便开始“服装产业转型”。所以,早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曹县大集镇丁楼村部分村民就已经从事以为影楼、戏班加工服饰为主的服装贸易生意。
早在 2019 年央视推出的纪录片《淘宝村》中,菏泽市曹县大集镇丁楼村当选为首个村落算起来,演出服制作产业在曹县由来已久。但真正带来实质上的盈利却是在 2010 年。那年,因为借势电商平台,曹县大集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开起网店来,大集镇下辖 32 个行政村全部都是“网店村”,承包了中国七成演出服。因为借力电商,快速实现收益的曹县开始规模化演出服装生产制造,奠定了其“中国最大的演出服生产基地”的位置。十年之后,曹县迎来了另一个转折——2020 年,疫情之下全世界的商业都举步维艰。演出服积压、资金无法回笼,于是工厂主们纷纷另寻出路。恰在此时,看到 2019 年尝试转型汉服生产的同行已经获利,于是大批演出服企业主抓住这个“不得已的求生之路”。现在,曹县小到街道都有政府在为汉服活动推广。据曹县大集镇党委书记李涛说:在大集镇,批发大量的汉服利润在 20% 左右,订制汉服利润能达到 60% 到 70%。于是,大集镇的汉服开始从山寨、模仿开始改良,试图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原创。现在,中国的春晚舞台上有来自曹县的演出服,世界各地外籍人士的圣诞节、万圣节 cosplay 舞会上也有来自曹县的汉服。尽管,后者的售价并不高,设计也并不够精致。小作坊模式下的曹县汉服产业缺乏行业标准和定价标准,急需重视知识产权,开启规模化、专业化和精细化运营。真正的汉服圈是讲求精致和品质的。所以,曹县汉服因为平价,常被称之为“年轻人的第一件汉服”。但平价汉服年销售额 19 亿,占比中国 1/3 市场,这足以说明“大汉服圈”有多大的消费市场。实际上,2020 年的汉服市场规模已经暴涨至 79.6 亿元。艾媒数据显示:2021 年汉服爱好者数量规模达689.4万人,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 101.6 亿元。目前市场上有 3000 多专业生产汉服或汉服产业相关企业,其中 70% 左右是个体。而占据淘宝表演类服装服饰 70% 的份额的曹县确实是中国最大的演出服生产基地,因此具有转型汉服生产良好的基础。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 5 万家影视服装制造企业,山东占比 12%,曹县有超过 680 家,一半以上的企业成立超过 5 年。另据《2020 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在汉服用户中,选择 100-300 元价格汉服的同袍比例最高,达到 41.78%。而这一价位的汉服,大多来自曹县——以低价优势,一年占比全国份额的 1/3 的曹县汉服,在国潮复兴的背景下,乘上了汉服从小众审美走向大众文化的东风。480 万人围观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梁惠民现身试穿汉服的拼多多“产业带复工线上大联播”直播间市场规模和当前数据反映出一个现状:百亿规模的市场中,消费主力以低价位为主,并尚未有真正的头部。其实,汉服赛道应被高度重视。据天猫平台数据显示:在天猫上买汉服的消费者已达到 2000 多万人,购买汉服的消费者中,女性消费者占比近 8 成,其中 90 后、95 后的“后浪”是消费主力;在抖音平台,以汉服为主题的短视频超过 100 万条,总播放量超过 300 亿次。社交货币+Z 世代消费主力,仅这两点就足可见汉服市场的未来体量。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1 年汉服爱好者数量规模达 689.4 万人,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 101.6 亿元。资本总有敏锐的嗅觉。早在曹县爆火之前,产品元素覆盖汉服等 IP 衍生品的新零售平台十二光年在去年 11 月完成 500 万元天使轮融资;汉服国风品牌十三余在去年 10 月完成了数千万元的 Pre-A 轮融资,又在今年 4 月拿到正心谷资本、哔哩哔哩和泡泡玛特的联合投资的 A 轮过亿投资额;汉服古装品牌重回汉唐在去年 9 月完成战略投资融资……市场规模剧增,资本纷纷涌入的背后,是汉服自带的文化属性的基因,使其成为 Z 世代深爱的精神消费品。
中国的服装产业集群,从历史上就有江宁织造、苏州织造与杭州织造纺织,服装基因强大的长三角诞生了太平鸟、波司登、江南布衣等服装业大品牌;到电商互联网助推下加速发展的浙江淘系品牌分食市场份额;以及专业化生产和产业集群优势凸显的珠三角,拥有虎门的时装、潮汕的内衣、佛山的童装、惠州的男装、深圳的玛丝菲尔、珂莱蒂尔、歌力思等大女装。
在强者林立的中国服装产业,曹县最近凭汉服抢占 C 位,现象背后最本质的逻辑是:国风国潮的崛起,以及 Z 世代消费市场钟爱精神消费品。而这两点背后都基于一点:文化自信为时尚产业带来旷世红利。和中国时装发展历史上的许多个细分领域一样,汉服产业也必然将朝着规模化、精细化和时装化的方向发展。
来源:中国时尚商业洞察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