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深度|北京时装周:黑马可畏

发布时间:2021-10-02  阅读数:8318

深度|北京时装周:黑马可畏



格诺德·波默,当代德国最活跃的美学家。他有一本代表作名为《气氛美学》,呈现在特定环境中,一种强烈的景象与情调。“气氛”,这个最初的“气象学”概念,在美学的语境下,更突出“在场”的感官、觉知与体验。事物的在场,又被波默称为“事物的绽出”(the ecstasies of things)。


貌似晦涩的学术语言,实则隐藏着,关乎美的精神与内核。像调鸡尾酒一样,去调度一种气氛;像编织纤维一样,去感知一种肌理。像谱写交响乐一样,去共鸣一种能量。


何谓“在现场”?好像陈丹青说音乐会,原话如此:“碟片总是难以辨别各种喉咙的质地和方位,非要在现场”——同样,时装发布,关乎情境的艺术,非要在合适的“现场”,才能与场域的力量同频共振,点燃具体、生动、鲜活的独特体验,烘托出服装、建筑、光影、音乐、模特以及观众之间,彼此流通的微妙“质地”,彼此守望的独特“方位”。


也惟有举此合力的“绽出”,才能实现,更加饱满的“绽放”。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北京时装周,以“筑梦”为主题,正以某种“绽出”的姿态,渗入首钢园、隆福文化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北京未来设计园区、三里屯、望京小街、京工时尚创新园等首都时尚文化地标,将时装表达,自然嵌入城市文脉。


虽然年轻,但的确称得上,自全国各地时装周的喧嚣阵营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也惟有融聚时装、空间与人的能量为一体,方可生发出结实有力的“存在感”,相得益彰的“交互感”,天人合一的“共生感”。


未来,时装发布的竞赛,很有可能成为空间的竞赛,气氛美学的竞赛。






观察一:

“气氛美学”竞赛的背后,

是产业发展与城市更新的战略捆绑。





定位为北京城的一场“节事”,今年的北京时装周,线上线下近百场官方活动,融入各个风格迥异、地理位置亦不同的北京城市文化地标,旨在构建“东西南北中”的城市时尚平台生态。


2021北京时装周组委会主席团副主席、执行主席,北京时装周组委会副主任,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贠天祥告诉我:近年来,在北京文创产业九大领域中,创意设计服务的收入占比最大。第一批认定33家市级文创产业园区,有的已成为首都城市文化新地标。时装周作为“城市节事”,依托创意设计为主体表征的时尚产业,进入到这些城市文化地标,有助于促进生活区、产业区、商业区与居住区的功能融合,实现创意园区、创意基地、创意社区以及创意街区的资源盘活与价值孵化。


背后的动因是什么?一个对应的趋势是:北京,正在进入城市更新为主的“存量时代”。产业发展与城市更新的自然靠拢,有助于解除产业“空心化”与城市发展“老态化”的“双向锁定”,实现“产融于城、城包容产”的理想之境。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整体城镇化率为60.60%,首次突破了60%的拐点。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在这一拐点之后,高歌猛进的城市化将逐渐放缓,大规模的增量时代,将逐步过渡到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存量时代。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城市更新”?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即顺应城市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把城市当作一个有机联系、和谐共处的“生物体”来看待,包括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


在笔者看来,同时承载“文化环境”、“视觉环境”、乃至融合游憩体验、传播生态价值观念的时尚产业与时尚发布平台,对城市更新,有效注入新的变量参数,新的细胞因子,新的内容供给,具有天然的机能优势。


正如贠总援引,著名地理学家大卫·哈维的观点:“空间已经参与整个资本运转,出现了空间的资本化和资本的空间化趋势,空间和内容互相匹配和补充,具有一种双向放大效应。”——新时代的北京城市规划,正在从“工程建设”向“空间治理”转变,也惟有促进产业资本与空间资本的双向聚合,才能让产业获得适宜的“空间容器”,让城市空间获得产业的“造血之实”。


目前来看,以“北京时装周永久会址入驻”“北京时尚产业研究院入驻”“未来时尚设计创新联盟”等签约仪式,助力张家湾设计小镇和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例,表现出北京时装周与北京城市更新的战略捆绑,方向不断聚焦,行动计划渐次落地。


值得注意的动向是,未来,相较于“氛围美学”的竞赛之外,能否跳脱时装周,着眼于时尚产业链在整个城市空间内的差异化布局、综合布局与长线布局,将成为不同的时装周之间,比拼系统竞争力的开始。


换句话说,如果空间是一座城市的“表皮”,那么产业才是它内在的“机芯”惟有真正的“表里如一”与“内外兼修”,两者才能跳脱活动节事的固有“周期律”,成为同一个生物体的心与脑,手与足,目光如炬,行稳致远。






观察二:

时装周的“公信力”建设,

永久仰仗富有特质的“内容为王”。





1945年巴黎高定时装周诞生,1958年米兰时装周正式成立,1973年法国时装协会主办的巴黎时装周出现,伦敦时装周则于1984年成型。纵观全球主流时装周的发布平台,无一不以设立自我的“标准与门槛”为准绳,以高质量的作品输出,树立独立且完整的时尚价值评判体系,在行业层面,达成专业认同;在大众层面,完成影响力凝聚。


犹如三宅一生对巴黎时装周的评价,“每年举办两次时装周就像是在医生那里做一次彻底的体检……这种体检必须在巴黎做”。“大师”与“大事”,形成稳定的双向认同,并非一蹴而就,背后实则有一个城市的时尚生态,一个国家的时尚文化在作为整体支撑。“内容为王”的行业公信力,最后又演变为生产力与消费力,反过来为城市形成强有力的磁场效应完成“背书”。


反观国内,一个不容回避的现象是,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时装周层出不穷。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甚至达到56个左右。联想到近日读过徐悲鸿所言:“美不必出于一致,美不必出于一途。如美味,各个性格均不同也。又以脆、有以酥、有以嫩、有以厚、有以清……”。


口味不同,各美其美,本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要忘记,他同时还补缀了重要的一句:“……必求其极致。”


——同样,各地时装周要重塑自我的极致个性,一方面要依托独特的城市文脉,呈现鲜明的区域特色。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本身,需要成为高智识、高审美的“时尚猎头”,慧眼独具,坚定主张,把控作品的原创性、在该平台首发的作品比例,在杰出作品的发现、吸附、表达、传播、营销层面,标准为王,内容为王,细节为王。 


应当说,在空间场域的“加持”下,此次北京时装周不失匠心之作,即立于中国时尚当下的市场语境,能“叫好”,也能“叫座”,概念与实穿性兼有的设计师作品。



图片


度兮








图片



比如,夜色中,首钢园的秀场,呈现出人之于工业的巨兽,建造、叫板、对峙、缝合、融入、共生的奇特气质,而设计师房莹与雪莲的合作发布,以羊绒这样柔软的材料介质,结合史诗般的音乐,自工业巨兽的腹中穿肠而过,营造出对钢与铁的建筑,“柔化”的一种治愈力,“在节制中奔涌”的平衡与流畅;而在隆福文化中心,以“秋分有度、草木蓝衫”为主题,度兮的草木染系列作品,以恰到好处的尺度与分寸感,还原人与衣的和谐关系,与天地参,蕴藉隽永。


当然,未来所有时装周面临的考验,也将越来越多,对北京时装周而言,亦是如此——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供给过剩,感官极易“钙化”的时代。也许,好的作品发布,已经过了拥有“满意度”,即可皆大欢喜的阶段;我们正在迎来,受众需要“尖叫度”的苛刻时代,它并非意指或提倡,以过度夸张修辞的设计手法哗众取宠。未来,我们需要有“金子”一样沉默而惊艳的作品,在专业认同和观众缘之间,谋得平衡——请别小觑,越来越年轻的公众,用眼睛投票的能力。






观察三:

激活城市消费的背后,

需要营造数字时尚的商业生态。





一个趋势是,从供给侧看,时尚产业链正在加速小批量,多品种、快速反应、以销定产的模式创新。


相对应的是,时尚产业的这种变化,也在影响时装周的存在属性。一个世纪以来,按照季节性划分的时装周日程是时装行业的基本时间刻度,但是自从物质生产泛滥、季节界限模糊,以及奢侈品牌用各种度假系列、高定系列填满了全年日程后,时尚行业的节奏已经以月度为单位,春夏秋冬、早春、早秋系列被高度模糊化,品牌不定时发布新系列,也在给传统时装周的定时发布,带去冲击。


关键在于,有无可能,通过链接时装周与更多的云平台,匹配柔性供应链,摆脱传统库存模式,提升有效产能,整合数字营销工具,实现精准的,实时的,多频的商业转换?


图片


本次北京时装周期间,北京时装周联合钛媒体,在三里屯共同举办了以“数字经济赋能时尚新消费”的数字时尚峰会。这或许也是北京时装周对日前颁布的《北京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如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一种探讨,一种回应。


“产业的数字化”与“数字的产业化”,两种趋势的发展已成共识,但如何在具体的产业语境下,结合流动的需求导向,进行切实有效的落地,实则需要,更多的“理念出圈,资源跨界,工具嫁接”——笔者愿意将这个论坛,理解为一个融合了产业界、资本界、媒体界的联合“开题会”——在技术与时尚的交壤之地,新的工具,新的模式,新的物种,新的人群,新的需求,都将迎来新的破题契机,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正如贠总指出,未来,数字经济体系将不断打通数据“生成、汇聚、交易、消费、应用”全链条,形成“数字城市、未来产业、数字社会”的全覆盖发展。布局数字消费新基建,实现市级重点商圈、市内重点景区等区域5G网络全覆盖,以及推广数字消费新场景,试点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的一系列举措,都将为北京时尚产业抓住数字新基建的先发优势,激活多业态的创新,实现“裂变式发展”,缔造广袤的想象空间。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借此东风,以时尚为名,扎根北京新城市建设,北京时装周又将以怎样的尺度与温度,拓展自身怎样的广度与深度?

亦愿拭目以待,未来可期。




特约评论员:王晴颖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首席时尚研究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生产力促进部综合处处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北京时装周官方立场。)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