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 行业
    服务商
  • 宠物服饰
    设计师
  • 宠物用品
    供应链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肖文陵:眺望时尚的尽头

发布时间:2020-07-13  阅读数:10722

总而言之,基于标准化生产方式而产生的时尚、时尚体系以及时尚设计教育似乎走到了尽头,而信息技术、非标准化生产方式渐已改变了人类的造物方式,于是从宏观上讲,裁撤服装设计专业只是以上变化的感性应对。


内容摘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伴随改革开放而建立并发展,作为国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专业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引领性。目前,面对时尚产业的发展和新的形势,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正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为此,我们采访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肖文陵,他长期执教于服装设计一线,培养了不少杰出的服装设计人才,他的经历也见证了中国服装设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教育  时尚产业


开创先河:清华大学与中国服装艺术设计高等教育

王柯(《美术观察》特约记者、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站博士后):肖老师您好!您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建系以来的第一届毕业生,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请您简要介绍下清华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
肖文陵(清华大学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中国当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原点,1980年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当时为专科层次教育,1984年成立服装设计系,1991年与染织设计系合并为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是国内最早招收服装设计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系所之一,平均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十五名左右,研究生也大概保持在这个数量。
王柯:请您简要谈一谈国内服装专业办学之初的背景。

肖文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各类技术工人和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所以原纺织工业部和原轻工业部所属院校大多成立了染织与服装设计专业,来满足产业的用人需求。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服饰最大的加工厂,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系数量和招生人数急速上涨,目前,全国有两百七十多家高校开设了服装专业。


服装设计教育当下之痛:专业撤销与教育的困境

王柯:中国服装设计高等教育伴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长足发展而迅速壮大,但近些年出现了部分高校撤销服装专业的现象,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肖文陵:仅2018年、2019年两年,就有四十余所高校撤掉了服装与服饰设计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专业,这个结果是必然的。首先,裁撤专业与产业发展有关。人才培养与产业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人用工数量巨大。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外对纺织产业的整体需求趋弱,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服装产业,特别是对外加工型企业产能过剩、库存压力逐年增大,外部需求缩减、产品供大于求、加工利润率低等因素导致许多工厂转型,甚至倒闭,这直接造成了服装产业用人数量不断下降。
其次,专业撤销与高校对服装专业认识不足、定位不准有关。一所学校开办服装设计专业的基本前提是师资条件、学科背景、教学资源以及产业背景,产业发生变化,高校招生未能及时调整,大量扩招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必成问题,就业率持续走低,办学质量很难保证,这就直接导致了撤销服装专业的现象。
王柯:对于中国服装设计教育面临的困难,它与当今世界服装产业和时尚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联吗?
肖文陵:时尚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事物,国际时尚产业和时尚文化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时尚产业和服装设计教育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关于这个问题说起来可能需要些时间。现代意义的时尚在标准化大批量机器生产的轰鸣声中应运而生,由欧洲遍及全球。时尚拥有神话般的魔力,不断变换潮流刺激消费,为高产能的机器生产持续下单,季复一季,年复一年。

标准化大批量机器生产的高产能性,体现在机器动能的高速性和流水线量产的生产方式,而减少、优化生产工序也是提高产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方式,于是,成衣的款式、结构以及制作工艺较之传统手工定制的衣服要简单得多。新的生产方式不仅改变衣服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因此,“Less is more”能够成为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审美范式也是必然。而当代性概念的提出,无疑让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或亚文化靠边,无论这些文化多悠久、多有价值,它们都要为这种由机器混合着欧美传统上流文化因素的新的服饰文化形态让道。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时尚多元化:从粉碎国际时尚体系开始

王柯:您如何理解国际时尚体系?
肖文陵:国际时尚体系(Fashion System)是指基于国际市场,由时尚产品设计、生产到传播、销售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国际时尚体系的结构纵向分级,一如欧洲传统的社会分层,分为上游和下游,上游是伦敦、巴黎、米兰和纽约,即四大国际时尚之都,其下均为下游,时尚文化传播的路径自上而下,传播的方式是模仿和拷贝,传播的特点是周期性循环传播。显然,时尚体系所传播的是欧美文化,并且上游将其不同时期的文化或风格,通过国际时尚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呈周期性地循环传播。而下游则模仿和拷贝他们的文化,甚至下游的服装设计教育也是从时尚流行开始,国际时尚体系形式庞大、内容丰富、运营快速(按季推出新产品),要确保这个庞大的体系正常、持续运行,专业性至关重要,因此,细分机构、工种和人力资源即是一种有效方法,它有益于框定工作种类和内容,发挥人才所长,提高工作效率。服装设计、服装设计师就是在这次分工产生的,为了时尚产业发展后继有人,服装培训机构和服装学校随之产生,成为国际时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王柯: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时尚体系中,它对服装设计教育的本质影响是什么?
肖文陵:时尚的本质决定了上、下游的基本特征和关系,上游对下游的设计创新具有制约作用,其制约作用并非创新本身,而是传播的话语。上游文化的持续传播,使国际时尚文化产生了单一性和唯一性特点,并且上游文化在世界内形成了文化的垄断和殖民。国际时尚体系不仅制约下游地区或国家的文化生产与传播,并使其丧失话语权。从本质上讲,国际时尚体系不仅是时尚产品生产与时尚文化传播的体系,它更是上游攫取下游资源和资本的经济体系。下游地区和国家要想获得设计创新的自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时尚文化多元化,就必须从粉碎国际时尚体系开始。其实,粉碎国际时尚体系的言论和行为,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意识形态的改变(平民化思潮)、地域性文化和亚文化的再度复兴,尤其是非标准化生产方式的日益成熟等,致使国际时尚体系的级位日趋模糊,国际时尚之都趋于衰落。因此,基于标准化大批量机器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现代意义的时尚、时尚体系,甚至时尚设计似乎已至尽头,即使标准化大批量机器生产方式仍是主流,但我们已经迈入阿尔文·托夫勒在上个世纪所预言的那个新世界——“未来社会所提供给我们的,不是有限的标准化产品,而是过去任何社会所无法提供的非标准化产品及多样性服务,我们迈向的新世界不是物质标准化的领域而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这个新世界与过去有着本质区别的原因是基于信息技术而产生的非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以及消费与生产所建立的新关系——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而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正是解构过去、建立未来的新工具。
总而言之,基于标准化生产方式而产生的时尚、时尚体系以及时尚设计教育似乎走到了尽头,而信息技术、非标准化生产方式渐已改变了人类的造物方式,于是从宏观上讲,裁撤服装设计专业只是以上变化的感性应对。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0年第7期)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