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在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承办的2020年岭南学术论坛上,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出发,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产业创新高地的路径和方略。
一、 改革、开放、创新,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着力点
今年以来为应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的核心就是改革、开放、创新。改革,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就是要降低交易成本,要通过不断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提高效率和效益;开放,从经济学的角度更多的是要推动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外循环的能力;创新,更多的是要拥抱数字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推动双循环,就要从改革、开放、创新三大方面着力。
二、打造垂直型分工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真正打通内循环
在双循环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产业转型、疫情、复杂的国际形势三重叠加压力,全球产业链正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在经历从过去的水平式分工到垂直型产业链分工的转变,产业生态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极大的机遇。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链控制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效率,打造垂直型分工产业集群。另外,要促进创新资源、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的融通并形成关联机制,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真正打通内循环。

三、五大建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产业创新高地
关于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产业创新高地,李志坚理事长提出了五大建议。
(一)构建创新引领的产业生态系统。一是发挥资源流通平台的作用,包括证券交易所、技术交易所等各种要素交易平台;二是发挥互联互通的效应,比如早前广东省就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一票制”的建议,要素流通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三是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示范作用;四是发挥资金融通平台作用;五是发挥优质生活圈建设平台作用。核心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把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有机协同起来,补齐短板,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和水平。
(二)建设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创中心。全面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大力攻关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如芯片、生物技术等领域。
(三)以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探索产业应用场景建设。利用新基建推动产业发展,把数据变成资产,把信息网、电网、路网、轨道交通相结合,还要推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的发展,让新基建成为一个战略支撑平台。
(四)区域协作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型空间格局。立足于各地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因地布局,扬长补短,按照“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大格局,共同打造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产业格局。
(五)营造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政策精准支持力度,强化各类型、各层次人才支撑。
文章来源: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