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服装设计师杂志 学术 ,作者服装设计师杂志
去年4月份,中国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海燕曾到长垣市考察职业装产业发展情况,并对长垣职业装小镇的发展蓝图给予了高度评价。长垣职业装研究院和吴海燕教授就共同培养高端设计人才,职业装流行趋势发布和职业装标准制定等方面已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作为中国文化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三十年来, 吴海燕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并提出“传统活化、设计转化、东方范式”作为自己设计坚持的方向。一起走进吴海燕与“东方丝国”的故事,听她讲述文化自信与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
正文字数丨5216字
预计阅读丨8分钟
中国是开放的国家,含纳吞吐,能够很好地容纳西方科技和文明,与传统文化融合共进,但近三十年来, 在时尚设计领域,大多数人沉溺西方而忽视本土,这是吴海燕努力扳正的一点。 因此宏愿,吴海燕创建了个人品牌——“东方丝国”,成立东方设计研究院,并构建了“东方设计学”理论体系。吴海燕认为,一定要把时尚和传统相连接,善于将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内容活化在当代人的生活中,重新贴合当代东方起居与审美意趣。这样,才会产生属于我们自己的创新设计。传统活化究竟指的是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活化到当下,并把设计作品转化形成时尚,最后呈现东方范式?服装设计师杂志采访了中国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海燕,来为我们讲述她的视角和判断。(以下,FC:服装设计师杂志)
FC:您曾经说过中国人没有精神了之后所有的东西都不会有自信,您所说的“精神”在设计中如何更好的去形逐本?吴海燕: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所形成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来源于扎扎实实的生活,来源于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独特文化和精神信仰。比如,很多古村落中都有自己的族系、族谱,这就是族系的文化、精神和追求。我所说的“没有精神”,就是指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一味地崇洋媚外,没有中国文化之根、之本、之心,反而去构建另外一种精神世界,就会失去自我,这是很可悲的。精神和文化永远是绑定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没有了精神,也就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目标。
中国美术学院,伴随着创始人蔡元培先生所力倡的“美育”精神,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已传承了90余载。正是这种“美育救中国”的精神,使得中国美术学院在经历百年中国沧桑巨变中,走出一条立足传统、自主创新的中国艺术复兴之路。1928年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创立之初,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因此中国的设计源头——图案学,就来源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这个过程我的感触非常深刻,1983年我们全班同学去了敦煌,对敦煌壁画进行了考察和临摹。我们跪在地上整整画10天,每临摹一次,心灵都会受到极大震撼,愈加感叹中国古人的伟大。敦煌壁画的价值不仅仅是艺术成就,还有大量关于耕地、种植、收割、伐木、狩猎、养畜、建造、商贸等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如“得医图”是表现医师行医治病的场面;“海船图”是描绘唐代船舶构造及驾驶情节;此外,敦煌壁画的表现空间运用了鸟瞰式三点透视表现手法,在特定的空间中,任务和景色并置排列,画面协调自 然,而在空间关系上,景与人物之间却又主观排列,独具匠心,非常奇妙。因此,除了艺术生,很多医学生、建筑学生都来到敦煌,从壁画中寻求本专业未解之难题。 可以说,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包罗万象,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文人们通过总结、分析、提炼,才形成在全世界屹立起来的文图并茂的中国文化,表现出中国 不同地域的不同精神、追求和文化。 由此可见,文化传承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根本。比如当下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成为我国目前必须正视和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基于此,现在我带着研究生正做一个“新 中国二十四孝”的项目。将从隋开始对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画法的“二十四孝”图案版本逐一进行剖析。有些理念例如“埋儿奉母”已经不适应 如今的生活方式和当下人们的认知,理应摒弃。新时代有新的孝顺方式,比如带父母旅游等,都可以画到 “新二十四孝”中去。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无论是文艺工作者、艺术家还是设计师,将中国精神传承下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FC:2021年9月10日,杭州亚运会礼仪服装正式发布,作为领衔设计师,请您介绍下礼服设计的诞生过程,设计中采用了哪些特殊工艺和面料?
吴海燕:杭州亚运会礼仪服装,会在颁奖仪式这一万众瞩目的时刻,向世界展示主办国和主办城市的民族文化、时代风貌及韵味风采。作为领衔设计师,压力还是很大的。我不断在思考如何融合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来进行呈现,最终,围绕创意理念形成了五个关键设计要素:
第一,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无论是亚运会还是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必须掌握的国际语言,在材质上就一定要体现出可持续理念。浙江杭州自古便有“丝绸之府”之称,因此,在面料选择上,我们采取了杭州的本土丝绸,在织造时,特别加入了人丝,让衣服撑起结构的同时,更加透气。
第二、山水图案作为首选图案。通过柳浪闻莺、双峰插云、雷峰塔等西湖景致,来展现杭州韵味、浙江风采。图案表现非常重要,我们也思考了很久,在杭州,西湖元素随处可见,包括瓷器、丝绸以及各种广告上,韵味如何体现?西湖如何表达?最终我们决定通过锦缎织造工艺来实现,织造听起来简单其实非常不易,我们尝试8遍才最终成功。首先织造需要有 一个分经线的过程,光是分经线我就分了一个星期才完成。然后再通过经线纬线交错相织,组成凹凸花纹,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提花工艺,通过提花工艺,图案呈现十多种肌理效果,效果非常惊艳。
第三、体现亚运的健康活力,激情愉悦。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变化,经常产生新的流行语,流行语产生的流行图案,我们结合‘西湖时代’到‘钱江 时代’再到“拥江两岸时代”的融合图案,提炼出飞 跃发展的交通轨道,亚运赛事的竞道,钱江潮的涌道,三条“道”形成了波浪形,流畅飘逸,很好地诠释了健康活力的亚运精神,并与前面的山水图案共同形成核心图案。
第四、通过核心色彩体现杭州韵味。杭州亚运会色彩系统主题为“淡妆浓抹”,灵感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通 过对中国色彩文化和杭州城市特质的提炼与浓缩,设 计出以“虹韵紫”为主,以“映日红、水墨白、月桂 黄、水光蓝、湖山绿”为辅的色彩系统。来表现以上设计要素所要传达的效果。虽然选定了5种色彩,但如果只是简单堆砌,很容易显得花哨俗气。我认为只有通过中国传统手绘中“染”的手法,才能显示从西湖一天四季中云水之间的朦胧变化。
为了寻找到理想的手绘合作企业,我们冒着40度的高温跑遍了整个杭州,终于在杭州喜得宝找到了我1983年的毕业手绘作 品,昔日友人已至暮年,没变的依旧是对于中国传统 手工艺的坚持与匠心。然而“染”工艺做起来非常不易,我的要求又几近严苛,就是一定要呈现渐变,加入白色呈现缭绕朦胧效果,5种色彩经过渲染后非常雅致,呈现出就像中国水墨画一样,杭州的韵味就出来了,再加上提花的经线,效果非常精致。
第五,向全球展示中国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性以及命运共同体。我们从服装结构上还进行东西合璧的设计,选择了中式旗袍襟口结合西式开衩裙摆。最后在拼版过程中,采用了传统人工加人工智能结合的方式,才完成了最终的生产拼版。
FC:“东方丝国”从最初的时装秀发展成为如今的中国美学品牌,请介绍下平台现状以及未来规划和发展方向是?
吴海燕:2001年和2006年,我先后在杭州西泠桥头和古河坊街举行了《东方丝国》的时装秀后, 才有意识将《东方丝国》注册商标,多年来我一直在埋头做设计,将《东方丝国》从1.0版本升级到2.0,到今天的3.0版本,我对其有了更加精准的定位,也是我们申报国家重大课题的核心,那就是我多年来践行的12个字:传统活化、设计转化、东方范式——把中国文化活化于当下的生活,重新贴合当代东方起居与审美意趣。
,
职装大咖访谈录 | 吴海燕:活化传统文化,构建东方范式
继续观看
职装大咖访谈录 | 吴海燕:活化传统文化,构建东方范式
传统活化的概念是我2008年提出来的,2012、 2016年又分别提出了设计转化和东方范式。2018年东 方设计研究院在中国美术学院成立,这么多年走过 来,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复兴。在2001年第一次 东方丝国的西湖秀之前,我就一直在强调民族精神的 重要性,当时被人质疑太过老套,我就反驳他:我 们对自己的东西真是不、珍、惜!但是说实话,那是 时候自己虽知道文化的重要,但精神、文化、传承、转 化这个系统其实还是在后来的项目实践中,才愈发 清晰。在带领团队走出国门传播中国丝绸文化的过程 中,让我更明确了中国人一定要带着自己的精神,自 己的文化走向世界,否则没有人会认可你。
,
职装大咖访谈录 | 吴海燕:活化传统文化,构建东方范式
继续观看
职装大咖访谈录 | 吴海燕:活化传统文化,构建东方范式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年中国美术学院在英国圣马丁教学交流时,我们跟一位教授说希望和他们在图案趋势设计上一起进行创意,这位教授听了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你们中国的图案就像一座金山,我们根本上不去,因为不懂文化。”这件事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传授的东方文化。东方丝国就是传统活化成果的体现。从最初农耕时代的衣、食、住、行,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医、康、 网、游,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生活方式的演变中不知不觉地传承下来。“东方丝国”从最初的时装秀,到如今成为一个文化品牌,一路走来根据社会文化的演 变而不断发展发展,现在平台已经聚集了一大批青年设计人才,“东方丝国”内涵非常深厚,而非快消平台,我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将让我们的艺术品走出国门。目前已经有近80个国家来过东方丝国平台,现在平台的第一轮融资已经成功。
FC:您曾经提出构建“东方设计学”理论体系,并成立了“东方设计研究院”以及《东方设计学理论构建研究》项目,您认为构建“东方设计学”理论体系最大的意义?
吴海燕:东方设计学理论体系旨在构建具有东方本土问题意识同时兼具全球视野与参考价值的原创性理论体系。其实我最早提出来的是设计东方概念,后来我认为设计东方和东方设计还是不一样。设计东方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来看待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我们是站在东方的土地上来进行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构建。东方设计概念更大,而且能形成一个学科体系,因此将东方设计作为理论体系的落点,先从梳理东方设计的概念、对象、范畴入手,通过考察东方设计和东方生活的关系,指出本体论的核心,和其方法论。本体论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由近30人组成,下设本体论、方法论、创新论、教育论、价值论5个子课题,这5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关联。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是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东方设计学理论体系,正是围绕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的创造活力而产生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最终构建社会主义强国。
目前,东方设计学理论体系中,本体论的15万字已经全部完成了,方法论已经将近20万字,创新论 19万字,教育论27万字,价值论从西方看东方,从东方看西方双方都来讨论中国文化的价值,全书是25万字,但是还都在精益求精过程中。
FC:近期,您主要参与的中国时尚茄克流行趋势研究项目,您认为其最大的意义是?在趋势研究与产品的转化上将起到怎样作用?吴海燕:艺术设计如何从创意——样品—— 产品——商品,这条道路在中国走了40年,我认为是可以走通的。艺术有四个核心特征,第一就是原创性,不能抄、不能拼;第二艺术要有精准性,像机械刻度一样的精准;第三是品质感,只有有了精准性,才会有品质;第四就是标准。因此,我认为一定要以艺术为引领来进行生产渠道的跟进,现在用户和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对接,实现品质与精准性。
中国时尚茄克流行趋势的研究,我认为确切的说应该是设计趋势的研究。国际上流行趋势的产生, 都是来自源头团队的创意,团队的组成有艺术家、设计师,新闻记者,时尚家等。他们产生创意后,通过设计将其实现。然后再把所有大企业召集起来开会,引入流行色和创意元素,这个过程是一个设计趋势的诞生过程,并不是流行趋势的产生过程。当企业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后进入商场,这时才是流行趋势产生的开始。我们应该抓住本土文化,在全国树立一个标杆,这个标杆就是中国设计趋势,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树立一个中国茄克设计趋势的标杆,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应该高高树立起这个标杆。流行趋势是国外引进到中国来,只有设计趋势的产生才是我们自己的。
文字来源 | 服装设计师杂志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