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是江西省传统支柱行业,也是“1269”行动计划中明确的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条之一。江西新闻联播蹲点调研走进德安县,看看当地如何通过“产业大脑”赋能,让“织造”变成“智造”。
位于德安工业园的南方粘扣科技有限公司,上个月刚刚获得了制造业数字化L6级认证,是名副其实的“智慧工厂”。在企业的织带车间,记者注意到,13600平米的厂房内,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

【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广电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台长、董事长 龚荣生】:这里几乎都没什么人。
【南方粘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楼烨辉】:是的,这一片320台机台,就是8个人。以前每个挡车工只能操作16台纺织机,现在改进之后,一个人能操作40台。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同行能有我们现在这个效率。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数字化转型让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20%,生产效率提高了50%,但一开始,企业感到无从下手。
【南方粘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楼烨辉】:我就是学机械自动化专业的,一毕业到这边之后,就买了各种的自动化设备,很多设备买来之后,都是不能达到我的预期的。
【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广电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台长、董事长 龚荣生】:那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南方粘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楼烨辉】:我们最开始自己做的时候,不能很好地把各个系统之间串联起来。就打个比方,可能我们各自能力都很优秀,但是我们要配合起来工作,效率就很低。

去年1月,德安和中国联通江西省分公司合作建成了纺织服装“产业大脑”,这是我省首批7个产业大脑之一,可以为纺织服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把脉问诊”。
【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广电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台长、董事长 龚荣生】:你这里做了哪些诊断,诊断出了一些什么问题?
【中国联通(江西)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院长 包康俊】:前前后后到这家企业有将近30次了,比如说人工排产跟生产脱节,比如说我们的设备存在着一些空置率,包括它的管理,有超过10余项问题。

找准企业“堵点”,“产业大脑”为南方粘扣量身打造了5G+智慧工厂建设方案。改造后,企业年产值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在德安,除了一体化的数字化改造方案,“产业大脑”还针对当地的中小企业,将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改造的全流程,拆分成一个个具体场景应用的小模块。
【中国联通(江西)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院长 包康俊】:把我们行业的共性的需求,然后形成我们将近70款标准化的 “小快轻准”产品,进一步减少企业投入。
【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广电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台长、董事长 龚荣生】:您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吗?
【中国联通(江西)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院长 包康俊】:那么一部手机管工厂,我们把所有的应用都搬到我们的移动端来了,制定一个相应的工作台,在工作台里面你就可以看到所有的信息。

小投入、多元化的数改模块,让当地企业得以轻装上阵。目前,德安纺织服装产业已有数字化改造项目78个,超过七成的规上企业都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在江西亿阳纺织,记者看到,通过引入“5G智慧工厂”,一捆捆成品布匹通过高空廊桥送进仓库,再通过自动导引车和堆垛机的无缝对接,送入指定货位。
【江西省亿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诸辉】:每一年我们开发面料都超过200种,那么一种面料的话它可能都有过百个颜色。传统那种仓库里面,很容易出错的,返修率30%到40%。所以我们做这个智能仓库,是零出错率。总体的成本降低了大概15%到20%。

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显著带动了产业发展。今年1到5月,德安规上纺织服装企业营收达41.86亿元,同比增速10.62%。目前,全省纺织服装产业规上企业规模超千亿,力争到2026年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200亿元。
我省持续深化落实“1269”行动计划,不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德安县蹲点调研的过程中,记者真切感受到,政府以“产业大脑”为支点,撬动纺织业智变升级,既进行全链升级的顶层设计,又拆解具体细分的轻量模块,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当 “输血”转向“造血”,当“织造”变成“智造”,江西的纺织企业借梯登高、借“智”升级,一丝一缕创造出产业新图景。
来源:江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