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张宝华 | 设计赋能—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转化

发布时间:2020-08-17  阅读数:10637

在张宝华老师的丝巾创作中,无论是市井中的扑克、易拉罐,青山上姿态伸展的幽兰松柏,还是带有神秘意味的图腾与雕塑,都被丰富的色彩赋予了另外一层含义,一种蕴含中国传统气息的现代主义设计。用最具有东方艺术魅力的视觉元素,挖掘着文化精髓和现代生活的生命力,也赋予着这些元素来自历史的美好的寓意。



张宝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

书记兼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纺织设计师

2020-08-07 中国·新密 


河南也是我的老家,很高兴今天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来跟大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黄河文化,交流教育、交流设计。我是一个大学的老师,同时,我也是一个设计的实践者。所以,今天我围绕着“设计”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跟大家进行探讨传统文化在今天现代设计上的价值和体现,做一个设计赋能的话题。这些年来,我主要围绕着传统的染织,以及传统设计在今天现代设计的融合过程当中,如何进行设计的转化;在设计转化过程当中,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今天的设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领域的跨界设计日益发展--时装、配饰、平面、室内、家具等。



一个引子:“文化自信”



用一个“文化自信”的引子作为我讲座的一个开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就提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从这一点来说,能够看出我们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作为设计师去理解这句话,理解中国的价值、中国的力量,理解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中国人提供什么样精神上的指引。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经济化带动了整个社会大的变化,文化和文化之间,社会和社会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环境之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交流、在沟通,甚至是相互的影响。但是,往往在影响的过程当中,文化和文化相碰撞的时期,也许我们彼此保持一定的间隔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只有间隔的产生,可能也许就是我们文化个性的一个体现。因为世界上的文化并不是朝着一个方向走,你像我,我像你,大家都一样,朝着一个方向的,不是的,而是要各显特色,才能够与彼此相互交流。但是,在保持特色的过程当中,这个间距和间隔,显得越发的重要。



曾经有一句话“越传统,越个性”,有人认为“传统是一个老的”,但是,从一个国家的层面上来讲,也许传统就是我们的个性,就是我们个性的体现。黄河文化经过交流、融合、共生、兼容并蓄,覆盖面在各个时期都不曾缺失,在这种情况下,个性面临着当代全球化横向传播的方式和传统文化自身纵向的代际传承发展之间,它就必然会带来很多冲突和困境。

黄河文化对于我们来讲,它应该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当中,是我们自身的生产、实践、生活当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代代相传中形成的民族观察和理解事物所特有的思想沉淀,是以思想观念为基础的,所以说,民族艺术的表象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意义,同样包含着文化价值的体现。它就像一个人的基因一样,我们河南人或者我们中原人或者黄河流域自己一个特殊的基因,使我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不一样,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已经渗透到我们的骨子里头。

这些观念可能会通过我们不同领域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传递出去。在传递过程当中,这种基因的作用就会呈现在我们的作品当中。无论是原始文化,还是农耕文化,还是在新社会,以及我们在当今各个不同时期一些新的文化的不断积淀,就形成了黄河文化对于我们自身的影响。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摆脱不了传统的文化基因、黄河的文化基因,对于我们未来创作的一个体现。


所以说,黄河文化是在民族文化历史历程当中,各民族在自身的生产实践当中一种独具的特色。我们学设计的会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设计的领域,我们并不是在引领。我们是在追随,可能是我们一直在跟从。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有很多针对西方文化优越论,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影响。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永远不可能是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我们最终还是要用现代设计的力量,为传统的文化或者传统的工艺,实现传统文化的一个活化传承、创造性的转化,这是我们一个最终目的。

外来文化的压力以及时代的变化,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面前,只能是创新。因为传统艺术如果脱离了今天的生活方式,很多东西都会消失。有些东西我们会到博物馆才能看到,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见不到了,因为它跟我们的生活有了脱节。但是,往往这个文化的积淀会影响到我们自身对于审美的理解,也许跟原本的领域,它不能够去呈现,但是,它一定会转移转化到其他的应用领域。它是会通过符号的方式、色彩的方式、造型的方式,进入其他的领域,跟我们今天生活相关联的领域产生相关联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它就成了一种文化的记忆与符号,转化到其他的领域。纺织和服装,正好是一个很好地转化载体,所以说,它会在今天的生活方式当中去寻找土壤。但是,我们要在寻找土壤过程当中,对于过去的,今天已经不能够为我们生活方式所应用的这些造型、色彩、工艺的价值,要进行深入地挖掘,在挖掘的过程当中,就会牵扯到设计与传统之间的融合。






人们经常说,中国的设计是什么?当然不一定很准确,那就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加现代设计的理念,也许就可以找出一条自己的路。所以,费孝通老先生也说,“文化不仅仅是除旧开新,也是推陈出新、温故知新”。一定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往前走,现代设计一方面突破了传统,但是另一方面也继承并更新了传统。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设计,它既有时代性,但是也会具有民族性。

在整个世界有很多的例子、经验,也会有很多的教训,会为我们提供很多的思考。传统可以跟随时代慢慢地变迁,传统与时代,它并不是一个矛盾,应该在均衡当中共存。我们认为传统的根源与新锐的另类设计,同样是创造的根本。只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来体现。





传统在今天可以跟随时代慢慢的变新

传统与现代在均衡中共存,根源与新锐都是创造的根本



一、用现代设计赋能文化

这一次论坛,我看到发给我的通知“创意华夏·出彩中原·时尚新密”,从创意、出彩、时尚这样的一个主题出发,来探讨与黄河文化的内容,但是,需要“文化引领,设计展翼,产业协同”。我刚才也说到,虽然是一个教学的教师,但是,我也是一个设计师。2000年之前,我一直在国外做设计,2000年之后,我开始以中国文化做设计的出发点,继而重新思考传统文化在今天设计当中到底是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既不能做井底之蛙,只一味地觉得自己的文化好,但是,我们又要看世界。

要用现代设计的角度,为传统文化赋能,用设计的力量,为传统文化赋能。因为结合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从设计当中能够领略黄河文化当中的内在含义,你理解了黄河文化的内在含义,但是你必须回到原点去思考,为什么?什么叫回到原点?就是你是做什么的,你是做什么领域的,你是做什么领域的。你在这个领域当中,如何回到原点来思考黄河文化跟你自己原点之间的关联性。所以回到原点,以现代的设计方式,转化传统文化当中的神韵,以阐述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

从这一点来说,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自信,你才会去应用这样一个文化。所以,对于黄河文化的自信,是现代设计文化赋能的一个基础。同时,作为传统文化,或者作为黄河文化,可能我们都会追随着一个最终的目标,都希望我们的生活幸福,所以说福文化、喜文化、寿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当中,可能都会成为我们黄河文化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福文化:

福文化对于我们来说,不光是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生活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福文化在当今的生活当中是连接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条纽带,就是我们跟过去是割裂不开的。所以说,对于福文化价值的认同,不仅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是我们今天构建幸福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在我们的设计当中,可能对于生活向往好的这样一个方向的探讨,就会成为我们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与方向。所以,在传统过程当中也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传统当中的结构、传统当中的造型方式,“附形于字”这些法则,甚至包括很多传统的构成,对于今天的设计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都是传统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于“福文化”的一个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今天来说,你会觉得它非常老,也许这个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设计而言,它是有非常大的启示作用的。

心喜:

今天的设计,不光要看到表象,更要研究表象背后的文化价值,表象是由背后的文化而支撑的。今天这样一个审美形式,也许结合着传统意义上的内在含义,可能让我们今天的设计更加符合今天人的喜好。所以,“附形于字”这样一个简单的方式,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还是成为我们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喜迎新春:

无论什么一个主题,但凡把它展开讲,实际上都会有很多的意义,“图必有意义,意必吉祥”,这是我们中国人在做图形当中一种独特的思想。就像这幅画当中为什么有亭子?我们都知道,有亭子的地方一定会有美丽的风景,亭子不光是一个纳凉的地方,可能也是一个观赏风景的地方,也是让你停下来休息的地方,也是让你停下来去欣赏自然的地方。所以,建一个亭子,表面上看是做了一个建筑,实际上它的作用,我觉得不光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造型而已。所以,在这当中任何的一个元素,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在过去不同的阶段都会有特殊的意义,只不过现代人要用现代方式,如何把他们整合、把他们融合,把他们用现代的思维重新演绎。




二、用现代设计的力量为传统技艺赋能

与时俱进,技艺是文化遗产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有很多技艺对于今天来说,可能也只能是在博物馆里面,你才能看到,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技艺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我是做设计的,我不是做某一种非遗或者是物质的一个技艺的表达,但是,我觉得他们对于匠心、对于设计的转化,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今天,要结合今天技术的发展,因为这种技术的发展,它是一个代际纵向传承和横向交融的这么一个结合点,既要技艺的传承,也要对外传播,开拓自己的视野,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井底之蛙。因为设计的本质就是什么?就是概念和加工技术的融合,就是要让我们的想法如何和技术之间融合。

所以说,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剪纸也好,传统工艺也好,我们都觉得它太老了,也许我们今天不太需要这样的东西,或者是说我们需要这样的东西,已经不再是这样的形式。但是,也许这样的形式真的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更多去探讨这样一个形式的背后,它到底在表现什么?这种对于生活的一种表现,能不能用今天的方式把它重新地体现?

全家福:

设计师既要有对信息把握的能力,同时,还要对视觉语言有一个很好地运用能力,无论是具象的表达,还是抽象地理解,最终都会形成一种信息的方式传递出去。只不过这种信息能不能被对方接收到,能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设计当中的文化价值体现,所以说,很多经典的设计,它之所以经典和长久,就是因为它有这样一个文化的支撑,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美好文化的追求是不变的。


整合不同的领域:

在近二十年时间当中,我一直在教学当中去实践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现代设计之间的关联性,所以说做了不同的主题,也了解了不同的省区,每一个省份都会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他们这种文化特色实际上都成为他们自身的一个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我们不是复制过去,我们“传”和“承”它有一个相互发展的过程。所以,过去的东西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应该会成为设计的一个起点。同时,这些文化在造型、机理、视觉、静态、陈设当中的美感,能不能够把它吸收过来,成为今天设计的表现形式。




河洛文明:

我们有很多机会去接触中原的文化,去探讨中原文化在今天的商业设计当中,怎么样去理解,你有什么样的思路。我们会说你的设计逻辑性是如何整合的,是如何梳理的。设计不光是做一个好看的东西,设计还要有设计的逻辑性,也就是你的思维远远比表现重要得多。但是,这个思维的过程当中,可能伴随着你的文化、你的底蕴以及你对于文化的理解。

青铜柔情、汉周回音:

这应该是十几年前做的设计,我前些年也经常去河南博物馆,我在河南博物馆看到很多青铜器,有时候让我看起来也是热血沸腾,人们都觉得这些东西很老,不能够为今天所用。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看到的时候,这些东西能够为今天所用,这些东西能够在今天焕发出另外价值的一种体现。

这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去设计,只不过我总是觉得设计师今天要慢慢地放慢步伐,重新审视设计的过去,重新判断设计的未来。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更多是可持续性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来判断文化价值的表达,到底跟今天或者跟今天的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以什么样一个视角来看待传统。




三、用现代设计的力量为产业赋能

虽然我不是一个渗透在产业一线的设计师,也许我只是对某一点去做一个常识的教材和实践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传统文化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就像学校和企业共同去寻找主题,共同去寻找课题。所以,对于教育来说,传承发展平台、人才培养平台、产业创新平台以及展示交流平台,都是要立足于黄河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上,构建多样性的文化,从根本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认同,同时,也可以避免很多同质化的风险。

所以,在今天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符号,或者是视觉的语言来表现。所以,这种手工向艺术性的转化,同时也是一种创造与生产。在这一点,也许精益求精、精工细作,是我们对于传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当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传承就是创新,它是适度地创新与发展。

探索传统文化融合现代设计的教育模式,可能是我们教师这个领域当中更多去思考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激发青年人才的创造力,探索独特IP打造和产业化。刚才企业的老总也谈到了,IP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是文创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点。这些不同地区,我们在做这些文化形象的时候,如何探究不同地区独有的特色文化,哪些是它的,像四川的、山西的、甘肃的,能够看到这些东西,因为这些文化的元素是它独有的。反思我们自己黄河文化,要看我们的形象、我们的元素是什么,我们这些元素如何和今天的文化去结合。

从2015年到今年,每年也会从教学的角度举办各种展览,我自己办的个展基本上都是在大学,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将我对于设计的理解、对于文化的理解,通过教育的窗口,让现代的学生更多地理解。所以,这些年来一直在大学之间举办自己的个人展,因为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跟大家有一个交流的机会。


结语:

经典的传统文化,包括我们今天探讨的黄河文化,是不会变老,不会随着时代被淘汰,不要认为进入博物馆的东西已经被淘汰了,只不过是需要我们设计师用长效的设计思维,去思考黄河文化独特的风格,因为这种风格是你的个性。我们经常说“设计是需要追求个性”,所以,传统的审美理念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把它转化成一种新的知识,老的东西也许真的是觉得过时了,但是,这种新知识的挖掘才是我们要做的。所以,黄河文化的独特个性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新知识的挖掘。其实我们在跟国外交流的时候的就说,一个品牌要想走得长久,不是竞争,而是孤行。这个概念是什么?就是你要有独有的方式去行走,而不要跟别人形成恶性的竞争,大家是同向的。所以,要想让一个品牌走得长久,不是竞争,而是孤行。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理解,它是一种智慧,它是可以流动的,它可以从过去流到今天,它是一种活态的。传统只不过是记录着过去,设计预测着未来。所以,我们要增强自身对于黄河文化活化走进现代生活这样的一个意识,用我们黄河文化去表现。我们对于传统的理解,更多的是希望我们对于材料的理解、对工具的应用,对于物的态度和情感,以及对于技艺的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带到我们今天的设计当中。从匠心转向设计,用现代设计的力量为技艺赋予能量,为产业赋予能量,为今天的文化赋予能量,为打造人才培养平台,产业创新的平台以及展示的平台赋予能量,所以,要用文化自信的态度来实现黄河文化的当代认同。



简  介


张宝华老师的丝巾作品坚持以手绘为创作方式,将设计的节奏放慢,不断重新审视设计的过去,重新判断设计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及设计对生活的影响。他不满足于单纯地为产品作美观设计,而更愿意借传统文化之题实现对审美理想以及设计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元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中找出创作的结合点,同时将精品设计意识渗透到每一幅丝巾创作之中。



在张宝华老师的丝巾创作中,无论是市井中的扑克、易拉罐,青山上姿态伸展的幽兰松柏,还是带有神秘意味的图腾与雕塑,都被丰富的色彩赋予了另外一层含义,一种蕴含中国传统气息的现代主义设计。用最具有东方艺术魅力的视觉元素,挖掘着文化精髓和现代生活的生命力,也赋予着这些元素来自历史的美好的寓意。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