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阿里高调发布了保密三年的迅犀智造平台项目,同时对外开放了基于该平台打造的第一个样板工厂。发布后的这几天,网络及媒体对该项目褒贬不一,莫衷一是。那么阿里的犀牛工厂到底是噱头还是未来?以及在犀牛工厂范式下会衍生出什么商业模型?这些商业模式跟传统模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看阿里为何以服装行业为切入点?
从服装行业切入有三点原因:
1,服装行业在中国已经有3万亿的销售规模,是消费品行业中前三大垂直行业之一;
2,服装行业的痛点够深,由于服装的时尚属性,产品的生命周期极短,又受潮流、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传统的以产定销的商业模式造成巨大的浪费;
3,对阿里来讲,服装类目是最大的垂直销售类目,平台销售过万亿,阿里有机会运用平台的数字化技术进行消费洞察,帮助中小商家精准开发、精准设计。
“服装并非高科技产品,另外,服装是淘宝天猫销售的大类,从服装行业入手,对阿里来讲是有优势的。”
服装制造业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工业之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珍妮纺纱机作为标志。服装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巨大的劳动力,中国作为服装第一大国,为国家赚取了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外汇和贸易顺差。所以,服装产业从技术含量上并不耀眼,但是对于国计民生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解读犀牛工厂,或者认为犀牛工厂是噱头还是未来,必须从服装产业的整条产业链和价值链来观察,如果仅仅关注其中的一环,必然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那么,服装产业的特点是什么?服装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产业链中存在哪些可以优化项亟待解决?当下解决这些困境的能力是否已经具备?我们把犀牛工厂对标以上三点就能够比较客观地定位它到底是噱头还是未来。
一、服装产业的特点与犀牛工厂
服装产业是典型的感性消费产业,并且具有季节性,在服装产业的竞争中,快速反应是关键。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交互的快捷,服装的流行节奏也随之加快。小单快返成为所有服装制造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犀牛工厂快速翻单能力就是为了应对服装产业的这一特点。在服装生产过程中,技术资料或者信息的准备对于工厂的反应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犀牛工厂对外展现的仅仅是在制品的生产过程,而从订单、版型、工艺、排产以及物料调拨与流转等是参观者观察不到的。并且这些地方更是数字化的用武之地。
二、服装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犀牛工厂
服装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向,从产品视角观察未来是多品种,小订单;从产品材料视角观察是功能性产品与装饰性产品融合;从产品制造视角观察是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三、犀牛工厂解决当前产业链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任何产品都存在两个价值,一个是交换价值,另一个是使用价值,而产品最终是以体现使用价值为目标,也就是只有交换价值转换为使用价值,制造的产品才有意义。库存问题一直困扰着服装行业,生产过多产品无法实现销售(无法转换为使用价值)损失的是产品交换价值,如果库存过小让希望购买的客户买不到产品损失的商业机会。如何寻求平衡成为服装行业或者说快消行业遇到的老大难问题。
如果认为阿里的犀牛工厂仅仅是一个制造厂的升级的话,应该说没有看懂阿里的野心。
通过淘宝阿里已经拥有的巨大的用户端流量入口,通过天猫拥有了巨大的B端流量入口,如何融合C端入口和B端入口是摆在阿里面前的一个巨大的机会。而C端和B端之间就是通过制造这个环节连接起来,犀牛工厂的目标就是要把这个缺口补上,从而实现消费互联网获取用户需求,工业互联网融合企业供应链,智能工厂实现快速柔性制造。从而打通多个环节,就像数字化解决的是企业信息孤岛的问题,阿里的野心更大,它要解决产业(用户、制造商、供应链)孤岛的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如果把犀牛工厂看作是一个智能工厂的改造或者建设,必然得出阿里在博眼球,是一个大大的噱头的感觉,如果把犀牛工厂看作是融合淘宝上消费者、天猫上的供应商,通过积聚社会上的生产能力构成海量的产能池,发挥阿里对用户需求的洞察能力,从而实现供需即时自动撮合,需求与制造同步等崭新的模式,那么犀牛工厂的模式可期,代表着未来。
最为关键的是,犀牛工厂的样板厂是模式的样板,不是机械、厂房、自动化的样板,通过犀牛工厂磨合后的模式,必然让社会工厂在很低的投入就能实现犀牛工厂的制造模式。
时刻记住,阿里要的是数据,不是衣服,如果能从这个角度看,可能更好的看到犀牛工厂的未来组织、运营乃至发展方向。
首先,新制造中的智慧化
在当下的场景下用智能化可能更贴切一些,犀牛工厂有没有实现智能?如果实现了智能,是在“旧制造”的哪些环节使用了智能以致于可以称之为“新制造”。
作为工业企业,就拿犀牛工厂的目标行业,服装为例,泛制造的过程包括订单、设计、工艺、生产、物料、品管等环节。对于生产有形产品的制造,不论是新旧,这些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明确定义的流程流转后才能制造完成。由于犀牛工厂对外的信息不够丰富,无法真正地窥见工厂的全貌,站在从业者的角度来看,犀牛工厂如果实现如下一个或者多个环节的智能就可以称之为智能化。
1、订单制造需求与工厂产能供应的智能匹配
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的犀牛工厂应该还没有实现这个匹配过程,因为要实现订单需求与产能供应的匹配必须建立在多对多的关系上,能够获取庞大的各具特色的订单,并且组织起具有不同产能供应的工厂,通过智能算法进行产能撮合,实现供需的最佳匹配。从目前的单一犀牛工厂来看,尚不具备产能供需撮合的特征。但是,由于阿里具有强大的接单能力和近乎无限的用户流量,这个特征在未来的智能平台中肯定是最重要的功能,我甚至可以毫不怀疑地认为这是这个智能平台最重要的功能,没有之一。
2、设计是否具有智能
服装的特征决定了服装设计跟美学比工程学更近一些,所以在当下,甚至在可预测的未来设计这个环节还不具备智能化的苗头。不过如果阿里形成自有的设计师平台,不仅卖衣服还卖人头的话,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3、工艺是否智能化
工艺智能化方面,阿里面临很大的压力,但是又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无法实现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未来平台上的工厂将无法深度管理。在这个环节,可能要发挥阿里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前沿技术的强项,实现真正的工艺智能化,我认为当前的犀牛工厂应该还没有实现突破,原因是它还缺少真正的大数据的支持。如果未来其他电商跟进阿里,这个环节必然烽烟四起,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我所创立的昱辰泰克已经在这个方向进行了将近两年的研究,也才刚刚建立起基础模型。
4、生产是否实现智能化
这块是报道最多的,也是参观者认为的亮点,但是,恰恰相反,这块却是最难看到真面目的部分,犀牛工厂已经实现在制品的全局调度,也就是说不仅实现了混流,并且实现了混线生产,那么其中的分配调度策略是否最优,是简单的人力平衡,还是更复杂的团队效率最优,乃至人尽其力的最大化,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信息才能揭示出本质来,就像安筱鹏博士评价红领时说的,看不见的自动化才是智能的本质。
5、物流智能化
我把制造业的物流分为厂内物流和厂外物流,犀牛工厂的厂内物流应该已经实现智能化,不论是AGV还是吊挂线及其桥接等,只要花钱就可以买来。但是,场内物流跟计划、排产、现场不确定性相关,同样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个环节可以不容质疑地认为犀牛工厂肯定可以实现,并且未来会优化的更好。
6、品管智能化
品管智能化与工艺智能化具有强相关性,在工艺智能化尚不完善时候,品管难以实现智能化。
其次,新制造的个性化
个性化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大的歧义性,什么是个性化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话题,我们姑且认为个性化是能够生产非常小的订单,那么犀牛工厂已经实现了个性化生产。但是,就像在上面对智能化解读中描述的那样,由于尚有部分环节还没有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的效率等可能会有较大的损失,这是未来犀牛工厂吸纳社会产能面临的一个巨大障碍,必须要在不太多降低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化,才能降低社会工厂进入阿里智能制造平台的门槛。我也是从去年开始在研究这个方向,包括使用从华为学来的工作岛的概念重构生产过程等理念。希望犀牛工厂在生产模式上能够带来突破。
最后,新制造的定制化
不认为犀牛工厂未来会开展定制化服务,因为定制化的配置(config)属性不符合阿里的基因。定制化从2012年我们服务红领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八年时间,中国定制化还是局限在特定的品类中,定制化需求还是小众群体,所以,这个群体未必会进入阿里的法眼,最为关键的是,定制化对生产的管控比技术更重要,基本上无法通过吸纳社会产能实现服装的定制化。我也不建议犀牛工厂在这个方向上发力,除非服装生产自动化有所突破就另当别论,到那时再尝试不迟。
通过以上解读,犀牛工厂基本上具有兑现阿里“新制造”的基础,至于未来是否能够把成百上千家工厂集群为一个巨无霸式的虚拟工厂,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服装智能制造精英俱乐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