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悠久历史的羌族,其服饰成为该民族文化的载体,上面凝聚、积淀的文化信息十分丰厚,在服装的类别、刺绣纹样、色彩及构成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示出这个民族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深厚的审美修养以及很高的审美品位。
一首羌族山歌《唱穿戴》描述了羌族妇女的着装与打扮:
# 唱穿戴 #
羌族山歌
“穿上靴子呀!好看的靴子。
扎上了靴带呀!五色的靴带。
穿起了裤子呀!白绸的裤子。
穿起了绣花衣衫呀!美丽的花衣衫。
扎起了腰带呀!好看的腰带。
左手戴上呀!牙骨圈子。
右手戴上呀!珊瑚圈子。
颈上挂上呀!珠宝项链。
耳朵上的耳环呀!有五钱金子。
耳朵上的坠子呀!是珊瑚做的。
头上帕子呀!是绣花帕子。
右手戴的戒指呀!镶着珊瑚。
左手戴的戒指呀!镶着玛瑙。
……
这首羌族山歌将羌族姑娘从头到脚的服饰特点作了详细的描述,充分展现了她们在服饰上追求的美。
羌族男女皆有留长发的习俗,《后汉书·西羌传》称“羌胡被发左衽。”“被发”即为“披发”。在我国大西北古羌人曾经活动的甘肃、青海等地,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其中有不少器物上描绘有披发人物的形象。

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如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瓶口呈人头像,其头像额前垂短发,其余头发则披于颈部。史书记载秦厉公时,有羌族首领爰剑,其妻自认为丑陋而将头发披覆于面部,羌民见之争相效仿,久而久之形成披发覆面的习俗。

甘肃永昌出土彩陶罐以及青海柳湾出土的陶壶上,均绘有披发覆 面的人像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关于“披发覆面”的习俗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上亦有表现,如甘肃永昌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罐上所绘的人物不仅披发,并且面颊上都绘有明显的黑线条,象征覆面的头发。又如青海柳湾出土的彩绘人像陶壶上绘有全裸披发的妇女,其面部也绘有黑线,象征覆面的头发。

婚后羌族妇女多挽髻
这些实物证实了早在史前时代羌人就有披发覆面的习俗。如今羌族妇女多留长发,少女时梳成长辫,婚后则挽髻。

羌族男子头饰
羌族男孩七岁时剃光头,仅在百会穴(即前脑门)处留一绺头发。成年时蓄发包帕,缠头帕时留出头发,然后将头发与蓝丝线一起编成发辫盘绕于脑后。松坪沟的羌族男子至今仍留有此发型,包头帕后还要插上几支雄 鹰或锦鸡的尾羽,显得十分威武。

84岁的羌族老人仍保持着羌族男子的传统发型
汶川县羌锋寨一位84岁老人称自己的编发辫正是保持了 羌族原始的发型。

茂县北部地区羌族男子发型
在茂县北部地区的羌族男子多留长发,并披于肩上。
羌族男女都习惯包头帕,男子缠黑色或白色头帕,青壮年男子将头帕包得前高后低,显得器宇轩昂、威武神气。有的地区将黑白头帕都包在头上,即先包白色头帕,再交错包上黑色头帕,并露出里层白帕以形成几个白色圆块面,使头帕富于变化,并称此头帕为“喜鹊头帕”。妇女的头帕色彩也分为黑色和白色,大多绣有花纹。包头帕的方式有包帕和搭帕两种。包帕因缠绕方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造型,有的缠成盘状,如茂县永和乡一带的妇女;

包盘状头帕的茂县永和乡妇女
有的缠成高耸的黑色大包头, 如牛尾寨、镇坪、松坪沟一带的妇女;

包黑色大包头的牛尾寨妇女
有的用两条白色长帕包成挺拔威武的“将军帕”, 如黑虎寨的妇女;
羌族男子头饰
有的将白头帕在头顶交叉成十字状,称为“十字帕”,如汶川萝卜寨一带的妇女;
包“十字帕”的萝卜寨羌族妇女
有的包黑色绣花帕,两个帕头立于后脑勺,如上翘的耳朵状,如理县蒲溪乡的妇女;

包黑色绣花帕的蒲溪乡妇女
有的随季节不同头帕也有所变化,如三龙乡羌族妇女春秋季包绣花长头帕,冬季则包四方形的绣花帕。

包黑色绣花帕的三龙乡妇女

瓦帕上的绣花
此外,羌族妇女还喜欢戴瓦帕,戴瓦帕的羌族妇女主要在茂县、赤不苏、曲谷、雅都、维城一带,瓦帕为折叠成三层的黑帕,最上一层绣有花纹,瓦帕戴于头顶再用两条发辫和发线缠绕固定,并用银花、 银牌、珠串、蓝色丝线装饰在发辫上。

赤不苏妇女的瓦帕和其他头饰

嘉绒藏族妇女的瓦帕在左侧垂有一束丝穗
羌族妇女头戴的瓦帕与大凉山喜德地区彝族妇女以及嘉绒藏族妇女所戴的瓦帕非常相似,从中可以看到各个民族在服饰上相互影响与交融的特点。但认真比较仍可看出差别,如瓦帕上三个民族所绣花纹不同,彝族妇女的瓦帕多为几何纹,羌族妇女的瓦帕则多为花草自然纹,而嘉绒藏族妇女的瓦帕虽多 为花草纹,但纹样构成不同,并且在左前方还悬垂一束美丽的丝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