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华正茂的你走出校园踏入社会,会选择去工厂上班吗?实际很少人会给出 "Yes" 的回答。如今,工厂正在被年轻人抛弃。有数据显示,平均每年有超 150 万人离开制造业。他们大多成了外卖员、快递员,也有的干起了电商,当起了主播。
当今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而年轻人又是制造业的主要生力军,但现在他们却“不看好”工厂的工作,抛出高薪橄榄枝,依然是无人问津,就算入职也很难留得住,因为年轻一代人的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问题,使得年轻一代人纷纷逃离工厂,导致很多有名的企业,都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

数据来源:网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排行显示,制造业岗位当前存在较大的用工缺口,在新进排行的29个职业中,有20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近七成。这既显示了今年以来制造业强劲复苏,同时也反映了制造业企业“招工难”现象更加凸显。
不过,奇妙的现象也在发生:研究生、博士生开始青睐工厂,IT们不断涌入了工厂。
前不久,人大、武大毕业生以及留学生去烟厂流水线的新闻,刷新了大众认知,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高楼大厦怎么就输给了 " 流水线 "?
IT人才、高学历人才,或主动或被动,把目光投向了工厂,用科技创新改变传统产业工厂。“IT们”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当下科技人才流向的微妙变化。

这是一场“怀揣技术的IT科技人才与身怀经验的一线工人”的化学反应。而这场化学反应也很可能为中国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进而引领探索出一条“协同创新”的转型升级之路。

在传统的家纺制造工厂里,落后的产线急需改造,年轻工人不断流失加速了“机器换人”、“数据驱动生产”,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个性需求迫使企业运用数智化的能力提升市场响应速度,这恰好需要掌握着信息技术的IT人才们来实现。
面对目前大环境的改变,对传统家纺制造业来说,并非是某个新兴行业对传统家纺制造业的冲击,反倒可以说是传统家纺业转型的时机。倒逼传统家纺制造业向柔性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转型,这恰恰也是智能制造的趋势。

一群IT人才,一群研究员应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工厂的方方面,找到传统生产方式的瓶颈,拆解需求,改造生产制造流程和工艺,让制造过程变得可感知、可预测、可控制,提升质量和效益。当制造上云、业务上云,一张张无形的工业互联网在快速编织,更深层次的变化发生:生产全要素、产业链互联互通,通过精密智造、智能算法,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数字技术的赋能,让制造和服务边界不断淡化。
制造企业和科技技术这两股推动“工厂革命”的重要力量汇合,掀起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势不可挡的浪潮,正在深入制造业的毛细血管。

数智化转型成功案例鉴赏:
1、罗莱家纺:应用家纺行业先进自动化智能制造设备,全面实现产线工人减少60%以上,生产效率提升200%以上;通过自建研发团队、与科技平台合作,研发信息化技术平台管理系统,实现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精密融合,“工厂大脑”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生产效率详情、监控产品库存/质量、缩短产品交货周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打通企业内部数据链,消除数据孤岛。
2、梦洁家纺:运用“互联网+CPSD” (C是客户、P是产品、S是服务、D是渠道)互联网信息系统关联协同,构建智能化的全球供应链体系。通过观星台数据,能够了解市场行情、洞悉用户诉求,知己知彼,为新品研发、产品企划、电商运营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打造品牌核心优势,全面提升竞争力。
3、犀牛智造:其精英团队80%是技术工程师,通过云计算技术、IoT、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深度重构,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个性化和定制化。100件起订、7天交货。所有任务工作排期都以数字化、可视化呈现。面料从进厂、裁剪、缝制到出厂全链路跟踪。产前排位、生产排期、吊挂路线,都由AI机器以“秒”的速度进行智能决策,效率提高了十倍不止。

新一代科技人才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制造也应运而生,贯穿于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 以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生产和敏捷性供应,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的发展直接影响家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进程,将给我国家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文章来源:e纺云